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首页 >> 应急管理 >正文

浅析政府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 救援队伍融合之策

2023-04-21
来源:中国安全生产 作者:重庆市永川区应急管理局 夏睿

 


   应急救援工作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保障。在新时代应急救援格局下,必须建好、用好社会救援力量,引导和激励应急救援人员有序、规范地参与各种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灾害事故发生后,如何精准调度社会救援力量,如何管理、提高各救援力量的专业化水平,是目前社会救援力量面临的主要问题。

 

应急管理工作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灾害发生频率最高且灾害破坏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具有现代特点的城市灾害、危险化学品泄漏、火灾、爆炸、水上及陆上交通事故、建筑物倒塌及公共卫生事件等不断发生。各种灾害事故日趋常态化、复合化、大型化,灾害事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程度升级扩大,事故总量居高不下,特大事故频发,给经济建设、社会稳定乃至国际形象带来了一定影响。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发生各类灾害事故达70多万起,因各类灾害事故及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200万人,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元,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危害,而且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如何对事故进行管理成为了我国目前面临着的一个难题。

  应急管理部的组建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必要需求。我国在建立健全危机管理体系和重大灾害事故处置方面有了较大突破。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预警和预案体系正在完善,危机管理支持和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特别是我国各级政府为保障经济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在国家应急管理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配备了大量救援装备,建立了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加强了各部门、各系统的力量建设,可以说,某些系统、行业的应急救援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

  现在,需要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优化整合我国的应急资源,从而对突发事件进行最优化的解决,减少灾害给我国带来的损失,从而保证国家的和谐发展。在此背景下,相关人员应对多方进行联合,通过多方的合作,对应急管理体系进行优化,从而促进各个地区的应急管理能力的提高,解决当前存在的应急管理问题。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现状

 

  专业力量

  应急管理部的组建使我国各个地区对专业救援队伍进行了构建,但各个地区专业救援队伍并不能对综合性救援进行提升。由于专业救援队伍分属于不同部门,在自然灾害处置过程中,进行有效合作较为困难,从而出现了救援任务较单一的现象,无法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所以这种单灾应急模式的出现不利于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发展。

  社会力量

  社会应急救援队由业余运动员、户外运动爱好者、个体经营户等人员组成,多是以俱乐部形式进行救援活动的半职业救援队,主要从事意外事故的营救工作。社会救援队技能熟练,通过定期培训与演习,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并且具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在各种抢险救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我国社会应急救援队伍有40支左右,这些救援队伍的日常工作都由各自的管理组织直接管理,队员都是由具备野外丰富实战经验的户外救援专业人士担当。队伍人员每年都会参加红十字会培训部进行的救生员培训,与各省劳动厅、省市体育局进行户外技能培训,具备各种救援装备。在实施救援行动时,产生的费用以队员自费为主。

社会应急救援队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有:均为自发组织;没有相关部门对救援队进行监管和领导;发展模式不成熟,组织机构相对不完善;较低的社会认知度;缺乏资金支持,欠缺专业救援力量;保险机制不完善。

 

对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思考

 

  建设一体化应急救援体系

  目前我国应急救援体系中出现的问题是管理职责不能确定,无法对应急救援进行及时管理。因此,可以将碎片化的应急救援体系转变为一体化应急救援,实现一类事项由同一个部门统一负责的原则,从而有利于明确应急救援责任。对我国的应急救援体系进行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在国家层面对相应的应急管理职责进行分类;建立应急管理委员会,对应急救援进行及时协调,通过跨行业、跨部门的协调,对应急救援的及时性进行保证;建立综合应急指挥部,对自然灾害进行整合分析,对应急突发事件统一管理。 

推进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化建设

  坚持队伍的志愿者性质。社会救援队伍不以盈利为目的,队员并不是以救援工作作为第一职业,他们都来自不同的社会岗位。在有紧急事件发生的时候,他们停止自己的工作,积极参与救援,救援工作结束后,又回到自己原来的工作岗位,参与紧急救援活动是队员社会责任的体现。

  提供专业化资质培训。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于2005年成立,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社会化救援事业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随着我国国民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国公益事业也得到了全面提高。专业化资质的高低决定了社会救援队伍在面对救援活动时能够发挥作用的大小。根据调研报告,目前我国社会救援队伍所获得的资质主要是国家红十字会救生员和户外体育方面的运动员等级证,其专业化程度不高,所涉及到的范围较窄,很难满足综合救援活动所需。目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共同建立的紧急救助员等十项新的职业及标准,内容包括在各种紧急情况下针对救援行动所进行的综合培训,实践性强,对社会救援队伍来说这是一个主要培训方向。

  建立救援队利益保障机制。目前,国内的保险公司对于救援者从事的救援行为认定为高危行为,因此,救援者无法得到保险机制的有效保护,即使有些保险公司有一些针对该领域的保险产品,但其保障金额和时间都无法符合救援行为的需要。为此,我国需要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公益保障机制,对社会救援队伍的安全提供绝对保障。另外,在社会救援队伍当中,队员都是来自其他岗位的社会人员,紧急救援工作都是他们的第二职业,所以也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当救援人员在面对救援工作而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停下来时,他自身的工作和单位肯定会受到不小的影响,也可能会产生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负面影响,对于救援者而言,随时面临着经济损失或者失业的危险,因此,为了鼓励这些救援者积极参加社会救援行动,让救援者的安全和经济利益得到保障,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进行引导。

  配备专业救援设备器材。目前,国内的社会救援队伍,因为不同级别,其救援专业设备都存在较大差异。以北京蓝天救援队为例,具备了冲锋舟、潜水服、山地救援等专业设备。但是,在生命探测、防疫、消毒、信息通讯等方面,社会救援队伍缺乏这方面的设备仪器,这就增加了救援难度和救援风险。因此,必须提高社会救援队伍救援设备的专业化水平。

  建设信息通讯系统。如果社会救援队伍配备有一套快速有效的信息通讯系统,当他们在面对紧急救援时可以迅速作出反应,及时投入到救援活动当中,把损失降低到最大程度。目前国内的社会救援队伍只要是负责各自覆盖区域的救援活动,缺乏统一组织协调,当外地人进入异地区域,很难获得有效的求救号码,往往错过了最佳救援时机。如果能够通过职能部门设立全国统一呼叫号码,通过通讯专接系统,及时与周边的救援队伍取得联系,并同时与119110120等系统对接,达到一旦发出求救信号,政府、军队和社会救援队伍等所有人员同时开展救援活动,统一组织,统一指挥,大幅度提高救援效率。

  推动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的转变

  我国的应急救援队伍出现了救援任务单一的现象,但在实际救援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救援任务的情况,任务单一的应急救援队伍可能无法完成应急任务。因此,我国需要对相应的专业应急队伍进行整理和整合,建立综合性专业应急队伍,从而促进相关事故的救援。在建立综合性救援队伍时,应对救援队伍的综合性进行加强,从而完成多种灾种的救援任务。

  对应急资源进行整合

  在对应急资源进行整合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进行平台整合。通过我国一体化应急指挥平台的建设,实现应急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对应急救援的有效性进行提升。此外,还应对社会服务号码进行统一设定,实现对群众的呼叫进行集中处理,对应急力量进行统一调配。

  第二,进行信息整合。通过信息化的方式,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测,从而提高应急能力。同时,可以建设应急情报体系,保证在信息网络不能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对相应的信息进行收集和传输,从而提升应急救援的效果。

  第三,进行区域整合。通过建立城乡联动机制,提高城乡应急防御能力。政府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救援队伍相互融合,可以为我国应急救援事业指引方向,从而提升应急救援的效果,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促进国家的和谐发展。

  据了解,社会应急救援队都因为共同的爱好相聚在一起,每次任务,队员们相互约定、自愿自费的履行着自己的义务,无偿服务、不求回报展开救援、志愿服务。我国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具有资源丰富、贴近一线、组织灵活的优势,他们发展速度快、参与热情高、活动范围广、服务领域宽,在灾害事故应急救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政府应加大对社会救援力量的支持引导力度,将社会救援力量纳入政府应急救援体系,作为有益补充。在开展应急救援过程中,主动为其做好衔接沟通工作,给予救援队员身份认可和必要权限。


【责任编辑: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