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首页 >> 理论探讨 >正文

浅议农村地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2022-06-06
来源:中国安全生产 作者:酒泉市消防救援支队 张权



   乡村振兴建设的日益推进,乡村企业规模不断增大,基础民生设施不断增多,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各类安全事故隐患不断增加,特别是消防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势必会对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利契机下,笔者认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找准推动加强和改善农村消防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切实加强农村消防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农村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农村消防设施基础建设,筑牢乡村火灾防控基础,确保农村消防安全工作能够真正落实。

 

农村火灾的基本原因

 

  消防安全责任未落实。我国农村人居地域面积大,且部分山区人员居住相对分散,消防工作还未真正深入和触及。现阶段,一些乡镇政府没有将消防规划纳入到乡镇、村庄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没有建立消防工作网络,甚至未将消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没有切实担负起《消防法》所规定的职责,对农村消防工作的严峻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本辖区内存在的突出火灾隐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不闻不问,致使农村火灾预防工作出现“空白点”和盲区。

  农村消防规划不系统。农村居民住宅环境相对集中,缺乏统一的消防规划,尤其是布局较为密集,住户之间的防火间距因堆放柴草或杂物相对比较狭窄,甚至多数老旧居民住户之间仅有一墙之隔,加之农村用火较为随意,一旦发生火灾,火烧连营的现象十分普遍。同时,受生活习惯影响,房前屋后及屋顶堆放柴草的情况十分常见,加之农村居民对于用电较不规范,随意牵扯电线现象常见,又由于农村地区使用非国标线的现象突出,致使电线老化现象较为严重,很容易发生线路火灾。

  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农村群众受经济条件、传统观念、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消防安全意识比较淡薄,没有掌握必要的防火、灭火知识和紧急情况下的逃生自救技能,对用火用电用气用油等火灾危险性缺乏应有的认识,麻痹大意、违章操作、盲目操作的较多。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家中留下老年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而这部分人消防安全意识更加淡薄,且部分老年人丧失了行动能力,一旦发生火灾,往往会造成重大损失,甚至是人员伤亡。 

  农村灭火队伍力量不足。就笔者所在地区而言,消防救援站到达最远乡镇需要2个多小时的路程,很多情况下较远的乡镇依赖专业消防队灭火不切实际,必须依靠政府力量有针对性地组建政府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等救援队伍,最大限度地降低火灾损失。但就目前来看,各级乡镇政府在救援队伍的组建上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

  农村消防安全监管难度大。当前农村消防监督执法力量十分有限,而作为落实农村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公安派出所由于警力有限、工作繁杂等因素,在开展日常防火检查巡查过程中精力不足,对村组消防日常监督管理能力有限。同时,乡镇、村组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由于专业知识不强,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火灾隐患,即使发现隐患,也找不到根本解决方法,长此以往火灾隐患难以根治甚至造成顽疾。

 

农村火灾的主要特点

 

  建筑耐火等级低,造成火势蔓延快。农村房屋普遍为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房屋承重结构多采取木材搭建,且屋顶采用油毡、稻草等可燃材料搭建而成,屋内多用易燃可燃物吊顶,致使耐火等级不足,抗御火灾的能力十分薄弱。加之农村后院的简易库房多采用草木搭建,甚至棚与棚互相连接,一旦发生火灾,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极易造成火烧连营的局面。

  建筑主体破坏快,火灾危险因素多。由于消防安全意识不高,对火灾的危害认识不足,一些农村依旧存在野外烧荒、动火做饭、小孩玩火、祭拜点香、户外烧纸、蜡烛照明、冬季烤火、乱扔烟头等用火管理不到位现象。火灾一旦发生在深夜,由于发现不及时极易从初期阶段快速达到猛烈燃烧阶段,一旦建筑燃烧时间长,房屋的主体结构易发生破坏,易出现房

屋坍塌、落顶等危险,很可能会给灭火过程中的人员以及熟睡中并未发现火灾的人员造成人身伤害。

  火灾扑救时间长、消防用水量加大。农村居民的“火灾是天灾人祸,遇到算倒霉。”这种消极的防火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房屋前后及屋顶柴草堆垛高大且多年存放的现象十分常见。一旦着火,要用较长的时间对燃烧的柴草堆垛逐一翻开,分别检查并逐层消灭明火,造成消防车用水量十分巨大。

  农村消防组织不健全,造成灭火力量弱。部分乡村无义务消防组织,且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家中只留老人和小孩,虽有人却无力及时扑灭初起火灾。等消防车赶到一般要一个小时左右,已经错过了最佳扑救时间,大部分都是到场清理余火。

  农村消防设施的匮乏,火场供水难度大。村镇消火栓未配置或配置严重不足,农村通水成本高是村镇消火栓未安装、未普及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应的供水技术条件受限无法满足消防栓的安装条件,是村镇消火栓未安装、未普及的另一原因。发生火灾时,使用自来水灭火往往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而消防车因用水量大需往返多次前往城区取水。

 

农村火灾的防控措施及对策

 

  以消防安全主体责任为核心,不断构建农村群防群治格局。从健全消防安全“责任链”入手,增强消防工作责任主体意识,明确镇政府、村委会各级消防安全工作责任人,层层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坚持“谁管理谁负责”,明确工作职责,定期组织开展区域联席会议,总结部署阶段工作,逐级签订《消防安全责任状》。采取“三定三明确”(定人、定岗、定责,明确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要求,明确奖惩措施)工作机制开展各项消防工作,年度进行责任制考核,按照奖惩办法进行兑现,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局面。

  以消防宣传教育培训为抓手,不断增强消防安全防范意识。依托固定宣传平台,设立农村防火公约栏、消防宣传栏,在主要道路、村口等地点设置消防宣传标牌和悬挂条幅,在易发火灾区域设置明显禁烟禁火标志,不断加大农村消防宣传频次。找准宣传重点,利用“走出去、请进来”宣传教育形式,发挥流动宣传车优势,走街串巷播消防。利用农村赶大集、节假日、文化庙会等有利时机,在农村集市、村委会等地设立消防咨询台,向广大群众发放宣传资料,接受群众消防咨询,强化消防宣传在农村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借助农村广播等宣传方式传播消防安全知识,时刻提醒村民注意日常防火。

  以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为依托,不断完善农村灭火救援体系。各乡镇要建设多种形式消防队伍,落实政策和经费保障,执行24小时值班备勤制度,落实扑救火灾、消防宣传、防火巡查、隐患查改、抢险救援等综合职能,辐射带动提高周边农村的消防安全条件。要依托治安联防队员、村警务室民警等,建立志愿消防队或微型消防站,配备必要的消防装备器材,健全落实业务培训、训练演练制度,规范应急联动处置程序,确保农村一旦发生火灾,能够第一时间到场处置。

  以解决基础设施为途径,夯实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农村公路、供水、供气、信息、通村组硬化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项目,同步推进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具备给水管网条件的乡镇和行政村,要在村内主要路口和住户相对集中的区域建设消火栓或消防水鹤,设置明显的标志,定期检查维护,确保完整好用;不具备给水管网条件的乡镇和行政村,要利用河湖、水渠、水井等水源,建设消防水源。

  以推行消防网格化为抓手,不断减少农村火灾事故发生。以推行网格化管理为手段,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 以街道、乡镇为单元划分“大网格”, 以社区、行政村以及火灾高危重点区域为单元划分“中网格”, 以居民小区、楼院、企事业单位、村组为单元划分“小网格”, 全力构建“全覆盖、无盲区”的消防安全管理网络。

以监督检查为“突破点”,强化火灾隐患动态管控。充分发挥基层派出所消防监督职能作用,定期开展“九小场所”、农村居民楼院“三查三清”专项治理,将检查内容及整改情况记录在案,形成检查、整改、复查的动态式消防管理机制,确保将火灾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积极协调公安、应急、建设、市场监督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出击,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开展火灾隐患联合集中整治,对排查出的火灾隐患一一登记造册,严格依法整治,打击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实行隐患整改“实名制”,及时进行“回头看”,确保彻底清除农村消防安全中的隐患顽疾。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已初见成效,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有效防范化解农村火灾风险、筑牢农村消防安全屏障,严防因火灾发生返贫致贫,是当下发展和强化农村消防安全工作的主要任务。要把做好农村消防安全工作作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这一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切实把关爱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一切工作做好、做细、做实,才能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责任编辑:cheng】